卵巢癌患者 同源重組基因突變的預后和療效預測價值
美國華盛頓大學Norquist 等報告,包括非BRCA基因的同源重組修復(HRR)突變可顯著延長卵巢癌患者的無進展生存(PFS)和總生存(OS),應在臨床試驗中進行分層分析。突變狀態(tài)未顯著影響標準化療聯合貝伐珠單抗的益處。(Clin Cancer Res. 2017年11月30日在線版. doi: 10.1158/1078-0432.CCR-17-1327)
BRCA1和BRCA2之外的HRR基因的突變可改善卵巢癌患者鉑類治療的預后,可能影響貝伐珠單抗治療的效果。GOG-0218研究是一項應用紫衫醇、卡鉑和貝伐珠單抗的隨機Ⅲ期臨床試驗,對1195例患者血液和/或腫瘤組織DNA進行測序。HRR缺陷定義為16個基因破壞性突變。
結果顯示,1195例卵巢癌患者中,發(fā)現307例(25.7%)HRR突變。帶有非BRCA突變HRR的患者與無突變者相比,調整后的進展和死亡風險較低(PFS,HR=0.73,95% CI 0.57-0.94,P=0.01;OS,HR=0.67,95%CI 0.50-0.90,P=0.007),帶有BRCA1突變的患者亦是如此(PFS,HR=0.80,95%CI 0.66-0.97;OS,P=0.02,HR=0.74,95%CI 0.59-0.94,P=0.01),帶有BRCA2 突變的患者風險最低(PFS,HR=0.52,95%CI 0.40-0.67,P<0.0001;OS,HR=0.36,95%CI 0.25-0.53,P<0.0001)。相互作用關系的檢驗顯示,有突變與無突變的患者應用貝伐珠單抗治療對PFS的影響無顯著差異。
(編譯 田淞宇 審校 婁閣)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婁閣教授述評:
目前,全世界卵巢癌死亡率為婦科惡性腫瘤首位,近十年來對其5年生存率進行比較發(fā)現提高不足2%;英國、挪威、丹麥等發(fā)達國家甚至出現了下降的趨勢?,F在國際上公認的卵巢癌治療方案是腫瘤細胞減滅術加輔助性化療以及靶向藥物的維持治療。然而,被譽為最先進的鉑類抗癌藥物的出現,在卵巢癌患者身上并未達到人們所期望的效果,其主要原因為卵巢癌化療過程中出現的初始及繼發(fā)耐藥。所以臨床上急需相應指標對卵巢癌患者進行風險分層評估及用藥療效評估。
該研究是一項應用紫衫醇、卡鉑和貝伐珠單抗的隨機Ⅲ期臨床試驗,研究者對其中注冊的1195例婦女的血液和/或腫瘤DNA進行測序,分析其HRR突變狀態(tài)。并應用比例風險模型評估影響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的相對風險指標。發(fā)現除了BRCA1/2突變外,其他HRR突變也能顯著延長卵巢癌患者的PFS和OS,并提高鉑類藥物治療的療效。然而,最后的試驗結果顯示,HRR突變狀態(tài)不影響貝伐珠單抗對患者的療效。
應用該研究結論,臨床上卵巢癌患者可以檢測其HRR突變狀態(tài)預測其預后和鉑類藥物治療的效果。臨床意義重大,經多種群多中心試驗驗證后適合推廣。然而,HRR突變的狀態(tài)不能用于對貝伐珠單抗治療效果的預測。尋找貝伐珠單抗治療卵巢癌的療效預測的標志物仍是婦科醫(yī)生的將來研究的熱點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