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 2018乳腺癌放療進展
山東大學附屬山東省腫瘤醫(yī)院 黃偉
今年ASTRO乳腺癌術后放療熱點主要集中在大分割放療模式優(yōu)化、乳房重建術放療、放療后美容及心臟毒副作用方面,下面呈現具體研究內容:
一、可能改變乳腺癌臨床策略的兩項重磅LBA
低危DCIS術后放療的12年數據
乳腺導管內原位癌(DCIS)保乳術后一般需要進行全乳放療(WBRT)(NCCN指南Ⅰ類證據),但是對于低危DCIS是否需要WBRT臨床有較大爭議。NRG/RTOG 9804研究是唯一一項比較“低?!盌CIS患者保乳術后WBRT與術后觀察(OBS)的前瞻性隨機試驗。
主要研究終點是治療乳房的局部復發(fā)(LR)。該研究的7年隨訪結果發(fā)表在2015年的《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雜志上,今年ASTRO大會上報道了該臨床試驗的12年隨訪的長期結果(摘要號:LBA1)。
本試驗將“低?!盌CIS定義為臨床隱匿性DCIS,是通過乳房X線檢查或手術中偶然發(fā)現的、腫瘤大小≤2.5 cm、切緣≥3 mm、低度或中度核分級的疾病?;颊弑浑S機分配到標準劑量的WBRT組或OBS組;無瘤床推量。同時聯合或不聯合他莫昔芬內分泌治療5年。用累積發(fā)生率估計局部復發(fā)結局。
從1999年到2006年,共有636例女性被隨機分配。中位年齡為58歲,76%為絕經后。44%核分級為1級,56%為2級。69%的患者表示有意使用他莫昔芬治療,兩組患者的該比例相當;但在WBRT組(試驗組)中實際使用他莫昔芬患者占到58%,在OBS組中實際使用他莫昔芬患者占到65%,仍存在顯著差異(P=0.05)。
隨訪時間中位數為12.4年,WBRT組與OBS組的12年局部復發(fā)的累積發(fā)生率分別為2.8%(95%CI 1.1%~5.6%)和11.4%(95%CI 7.7%~15.8%;HR=0.26,95%CI 0.13~0.54,P=0.0001)。在多變量分析中,只有WBRT(HR=0.25,95%CI 0.12~0.53)和使用他莫昔芬(HR=0.50,95%CI 0.27~0.91,P=0.024)與局部復發(fā)降低有關。年齡(<50歲 vs. 50歲)和病理腫瘤大小對局部復發(fā)無關。
從該研究看,全乳腺放療可顯著降低低危DCIS術后局部復發(fā)。這些結果雖然不是向低危DCIS患者推薦WBRT的絕對適應證,但應該在醫(yī)患溝通內容中予以體現,討論內容包括做或者不做WBRT所導致的風險、受益和患者的舒適程度、局部復發(fā)的差異。
英國FAST研究早期乳腺癌大分割放療10年結論
保乳術后大分割放療普遍采用13~16次的照射次數,而英國FAST試驗是目前治療次數最少的大分割方案。該臨床試驗在早期乳腺癌局部切除后,對比了全乳房放療(無瘤床推量;5.7 Gy×5次,6.0 Gy×5次)與常規(guī)分割放療(6.0 Gy×25次)。初步結果顯示28.5 Gy/5次方案的局控與對照組相似。
今年ASTRO呈現該Ⅲ期隨機對照試驗10年隨訪成果(摘要號:LBA2)。FAST試驗(ISRCTN62488883)分組標準:隨機分配年齡≤50歲的浸潤性乳腺癌(pT1~2N0)女性至3個全乳房放療組中:5周內25 次的50 Gy組(對照組),5周內5次的30 Gy組或28.5 Gy組(1︰1︰1)。
排除標準:擬行淋巴結區(qū)域放療、局部瘤床推量放療及新輔助化療患者。每年進行正常組織效應(NTE)評估,共評估10年。并將治療2年和5年時乳腺外觀照片,與放療前結果進行比較評估。乳腺腫瘤復發(fā)是次要終點。
結果顯示,從18個英國腫瘤中心招募了915例婦女(2004~2007年)。在5年和10年評估節(jié)點時,臨床醫(yī)師評估的乳房美容效果顯示30 Gy大分割劣于50 Gy的常規(guī)分割。中位隨訪9.9年,有10例局部復發(fā)(50 Gy組3例,30 Gy組3例,28.5 Gy組4例)和96例死亡(50 Gy組33例,30 Gy組33例,28.5 Gy組30例)。
Fast研究證實:歷時5周的28.5 Gy/5次方案晚期美容效果與50 Gy/25次方案相似,但30 Gy/5次方案組的效果略差一些。所有組的10年局部復發(fā)率都非常低。因此,對5次分割方案的進一步研究是有道理的。英國準備進行FAST-Forward臨床試驗,該試驗計劃在1周內完成5次放療,但是單次劑量必須慎重考慮。
二、口頭報告中保乳術后大分割放療仍為熱點
乳腺大分割放射治療(HF-WBRT)在乳腺癌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最常用的大分割方式在3~4周內完成,再加上一周或以上的瘤床推量。今年報道了不同分割模式、區(qū)域淋巴結大分割放療(RNI)及重建術大分割放療等多方面內容。
3周全乳大分割加瘤床推量的局控率、毒性和美容效果均良好
美國研究者進行了一個在3周內完成了HF-WBRT+瘤床推量的前瞻性Ⅱ期臨床試驗(摘要號:158)。研究短期隨訪報告顯示出極好的腫瘤控制、毒性和美觀。在這個試驗的擴大研究中,研究者準備評估更多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和預后。
入選條件是0~ⅢA期,DCIS,分期為T2N2a浸潤性腫瘤的乳腺癌患者,術后進行2階段大分割放療:全乳HF-WBRT治療11天,3.33 Gy/天,總劑量36.63 Gy;然后瘤床推量4天,3.33 Gy/天,共13.32 Gy,15天的總EQD2為61Gy。區(qū)域淋巴照射(RNI)3.33 Gy/11次,共36.3 Gy。研究終點是腫瘤局部控制、急性和晚期毒性。美容效果使用哈佛美容學評分。
2009~2017年,共150例患者入組,其中146例接受治療并被納入分析??稍u價患者中97%患者美容效果良好或優(yōu)秀,在隨訪至少兩年的患者中仍有94%美容效果良好或優(yōu)秀。分別在30%和1%的患者中觀察到2級和3級急性毒性,分別在9%和3%的患者中觀察到2級和3級晚期毒性,無4級或5級毒性反應。5年無病生存率為97.4%(95%CI 92.1%~99.2%)。5年乳腺癌腫瘤特異性生存率和總生存率分別為98.9%(95%CI 92.8%~99.9%)和97.8%(95%CI 91.6%~99.5%)。
該項臨床試驗是HF-WBRT最短療程療法之一。研究包括高比例年輕女性和需要化療和/或RNI患者。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患者仍有良好的局部控制和低毒性,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
Ⅰ~Ⅲ期乳腺癌淋巴結放療時大分割有效
乳腺癌保乳手術后,大分割(HypoF)放療已得到廣泛認可,但如果靶區(qū)包括區(qū)域淋巴結,許多中心繼續(xù)使用常規(guī)分割(CF)(≤2 Gy/天)來治療。在加拿大研究者所在研究所,區(qū)域淋巴結大分割放療(15~16次,≥2 Gy/天)已經使用了30多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沒有增加毒性。
本研究前瞻性篩選了1998~2010年的6247例初診Ⅰ~Ⅲ期乳腺癌患者,均接受乳腺/胸壁+局部淋巴結照射,探索了HypoF對比CF的遠期轉歸及腫瘤特異性轉歸(摘要號:159)。對整個隊列和高危亞組(3級、ER陰性、HER2陽性和>4個陽性淋巴結),應用Kaplan-Meier(KM)法分析,以比較HypoF與CF的局部無復發(fā)生存(LRRFS)和無遠處復發(fā)生存(DRFS)。應用多因素COX回歸分析(MVA)評估劑量分割方式對LRRFS的影響。
結果顯示,70%(4384例)接受HypoF治療,30%(1863例)接受CF治療,中位隨訪時間為12.2年,且兩組相似(HypoF組對比CF組:12.8年 vs. 11.2年)。接受HypoF治療患者的顯著特征包括:年齡較大,絕經后、HER2陽性、未接受化療,Ⅲ期疾病更少見。HypoF組與CF組10年LRRFS率分別為94.5%和94.1%(P=0.91),DRFS率分別為73.5%和74.4%(P=0.31)。
亞組分析顯示,HypoF和CF組中3級、ER陰性、或≥4個陽性結節(jié)(均P>0.05)亞組的LRRFS和DRFS無顯著差異(均P>0.05)。MVA分析發(fā)現,HypoF相對CF,與更差的LRRFS不相關(HR=1.0,95%CI 0.9~1.1,P=0.996)。
這項基于人群的大規(guī)模長期隨訪分析顯示,當放療靶區(qū)包括乳腺/胸壁+區(qū)域淋巴結低分割時,中度大分割與常規(guī)分割相比,提供了相似的局部和遠處控制結果。對于接受淋巴結放療的Ⅰ~Ⅲ期乳腺癌患者來說,大分割放療是一種有效的選擇。
大分割放療對二期重建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
韓國一項研究比較了乳腺癌大分割放療和常規(guī)放療對二期重建術后并發(fā)癥風險的影響,并確定了并發(fā)癥的劑量學預測因子(摘要號:162)。49例患者在乳房切除術后立即放置擴張器,再接受術后放療,放療后更換擴張器進行永久性置入。
在這些患者中,19例接受常規(guī)50 Gy放療,30例患者接受大分割放療(大多數為40.05 Gy/15次),其中80%接受基于ARC-調強放療計劃。根據CTCAE v 4.0標準,1級皮膚反應18例(36.79%),2級9例(18.4%),3級3例(6.1%)。大分割放療后2~3級皮膚反應率低于常規(guī)放療(3.3% vs. 5.7%)。
中位隨訪時間為23.6個月(6.6~60.2個月)。49例患者中有14例(28.6%)發(fā)生乳房切除術后放療并發(fā)癥。從完成放療起到出現并發(fā)癥的平均時間為8.1個月(標準差為4.9個月,范圍為3.3~18.2個月)。
常規(guī)放療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大分割放療組(52.6% vs. 13.3%,P=0.003)。ROC分析顯示,胸壁最大劑量Dmax是發(fā)生2~3級皮膚毒性的最佳劑量預測因子,Dmax受劑量分割方式或皮膚填充物應用的影響。在隨訪期間,沒有發(fā)現胸壁局部復發(fā),觀察到6個遠處轉移,其中一個伴有區(qū)域復發(fā)。
研究者認為:大分割放療對二期重建保乳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嚴格的RT-QA計劃可能是即將進行的大分割隨機Ⅲ期試驗(Alliance A221505和FABREC)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日一次部分乳房加速照射(APBI)或優(yōu)于日兩次照射、全乳照射
埃及一項隨機研究比較了每日一次部分乳房加速照射(oAPBI)、每日兩次部分乳房加速照射(tAPBI)和全乳照射(WBI)的美容和毒性反應(摘要號:163)。年齡≥40年浸潤性或原位乳腺癌,≤3 cm和淋巴結陰性的女性患者在術后被隨機分配入APBI 38.5 Gy/10次(每日)組、APBI 38.5 Gy/10次(每日2次)組或WBI 50 Gy/25次聯合或不聯合瘤床推量組。治療采用3D-CRT。主要終點為同側乳腺腫瘤復發(fā)(IBTR),次要終點為美容和毒性反應。
結果顯示,2014~2017年,91例患者被隨機分為oAPBI組(31例)、tAPBI組(30例)或WBI組(30組),中位隨訪時間為20個月。沒有IBTR發(fā)生,oAPBI組及tAPBI組各有1例區(qū)域淋巴結復發(fā)。
放療后1年,tAPBI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較oAPBI組和WBI組均顯著升高(35% vs. 10% vs. 16%,P<0.001)。與tAPBI組和WBI組相比,oAPBI組的3級急性皮膚反應較少(6.5% vs. 10% vs. 33%,P<0.001)。
與tAPBI組(10%)和WBI組(6.7%)相比,oAPBI組3級皮下組織纖維化(3.2%,P<0.001)發(fā)生率顯著降低。因此,與tAPBI和WBI相比,oAPBI是一種耐受良好的方案,具有較少的毒性和更好的美容效果。
乳腺大分割放療已經是大勢所趨,在西方國家應用成熟,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對分割模式的優(yōu)化和適應證的擴大。但是在我國的應用比例并不多,在探索國人大分割放療研究的基礎上,應加快推廣,不但效果相當、毒副反應較輕,也節(jié)約大量社會資源。
三、乳房美觀效果和心臟的放療毒性研究更集中
二次切除及部分乳房再次照射不影響功能
RTOG 1014是一項前瞻性的Ⅱ期臨床研究,入組經WBI后出現乳房內復發(fā)的患者,再進行腫瘤二次切除術,隨后行3D-CRT部分乳房再次照射治療(PBRI),本研究分析側重于患者報告結局(PRO)和美觀效果(摘要號:84)。
入組患者需滿足WBI后乳腺內復發(fā)時間間隔>1年,且被證實是單個病灶< 3cm及切緣陰性。使用乳腺癌治療結果量表(BCTOS)收集3D-CRT的PRO,處方劑量為總劑量45Gy,1.5 Gy日兩次。
與對側乳房相比的變化分為無、輕微、中度和重度四個級別;并包括三個方面的特征描述:功能性(如肩部或手臂運動、僵硬、疼痛);外觀(如乳房大小、質地、形狀、疤痕組織);乳房特異性疼痛(如乳房疼痛、壓痛、敏感度)。在基線(手術后放療前)、放療后12個月、放療后36個月進行BCTOS評分和美容評分。
結果顯示,入組患者中,基線時、12個月和36個月的BCTOS評分結果表明在觀察期內功能性未發(fā)生變化,乳房特異性疼痛得到改善,乳腺外觀輕微惡化?;€時(44例)纖維化、體積縮小、收縮和色素變化的發(fā)生率分別為9%、41%、28%和7%;12個月(39例)時美容效果有所惡化,上述指標分別為21%、49%、36%和8%;36個月(30例)時美容效果繼續(xù)惡化,指標分別為43%、57%、53%和7%。基線時、12個月和36個月評估美容效果為優(yōu)或良好的比例分別為59%、63%和52%,美容效果為一般或差的比例分別為41%、37%和48%。
PRO結果證明,二次乳房腫瘤切除術與PBRI對其功能狀態(tài)沒有影響,乳房特異性疼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善,美觀效果略有惡化。
乳房切除術后胸壁推量放療影響重建效果
乳房切除術后放射治療(PMRT)仍是乳腺重建環(huán)節(jié)有待研究的部分。雖然許多研究已經評估了PMRT對重建結果的影響,但是缺乏足夠證據表明胸壁推量放療(CWB)對重建有影響。
為了評估CWB是否是重建并發(fā)癥的獨立預測因子及其在乳房重建環(huán)節(jié)的疾病控制價值,該項單中心回顧性研究收集了730例于1997~2001年手術治療的患者(共有743例次乳房切除),乳房重建和乳房切除術后給予放射治療(摘要號:86)。所有入組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均衡。
對所有乳房切除術患者進行的分類分析顯示,321例次(43.2%)接受了PMRT聯合CWB,而422例次(56.7%)接受了單純PMRT。重建技術包括:自體重建(228/743,30.6%),單階段直接-置入重建(196/743,26.3%),兩階段組織擴張器/置入(283/743,38%)和其他類型的重建(36/743,4.8%)。
主要終點為重建并發(fā)癥,包括皮膚壞死、脂肪壞死、感染、血清腫/血腫、包膜攣縮和置入失敗。次要終點為無病生存(DFS)。在單變量和多變量分析中確定主要結果與潛在臨床風險因素(如CWB)之間的關聯,并計算累積發(fā)生率以評估次要終點的不同風險。
結果顯示,PMRT+CWB組的中位隨訪時間為62個月,而單純PMRT組患者的中位隨訪時間為75個月,兩組的皮膚壞死率分別為8.4%和2.84%(P=0.0003),皮膚感染率分別為11.5%和2.84%(P=0.0004)。
在單變量分析中,CWB治療與置入失敗和包膜攣縮均顯著相關(OR=1.75,P=0.0075;OR=2.26,P=0.0059);而多變量分析未發(fā)現顯著性。在多變量分析中,CWB是需要手術干預的皮膚壞死和感染的重要預測因子(OR=2.26,P=0.005;OR=2.4,P=0.0039)。PMRT+CWB組和單純PMRT組5年累積局部區(qū)域復發(fā)率分別為6.6%和6.5%(P=0.4265),5年無病生存率分別為80.8%和84.1%(P=0.6599)。
研究結果表明,乳房切除術的放射治療后不做CWB可以改善乳房重建的效果,同時腫瘤局部控制不受影響。必須強調CWB會延遲整體傷口愈合從而影響生活質量的風險。
左前降支最大劑量預測心臟毒性的價值
乳腺放療誘導心臟疾病的早期研究提示放療會加速心臟左前降支(LAD)硬化。然而,全心劑量限制,即平均心臟劑量(MHD),在放療治療計劃中最常用于預測和避免心臟毒性。
為了比較MHD、LAD最大劑量(Dmax)與冠狀動脈發(fā)病的關系(通過CT血管造影確定,CTA),美國研究者回顧性分析了來自麻省總醫(yī)院、哈佛醫(yī)學院等52例經確診為Ⅰ~Ⅲ期的乳腺癌患者(左乳疾病36例,右乳疾病16例,摘要號:91)。
入組患者行輔助乳腺或胸壁3D-CRT,隨后進行CTA。在實際治療中并沒有對心臟亞結構進行劑量限制,而冠脈血管是由心臟影像科醫(yī)生進行回顧性勾畫的。隨后基于個體放療計劃來計算LAD劑量,并以LAD狹窄發(fā)生率(管腔狹窄≥25%)和冠狀動脈鈣化(CAC)Agatston評分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用logistic回歸(OR值)評估LAD Dmax和MHD劑量參數、調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評分、缺血性心臟病病史和他汀類藥物使用情況之間的關系。
結果顯示,從放療到CTA的中位時間為5.1年(2.5~18.1年)。LAD Dmax與任何CAC(Agatston評分≥1)、中度/重度CAC(Agatston評分≥101)和LAD狹窄(25%管腔)的發(fā)生均密切相關。對于任何CAC,MHD和LAD Dmax的OR分別為1.15(95%CI 0.99~1.33,P=0.06)和2.21(95%CI 1.13~5.03,P=0.02)。
對于中度或重度CAC,MHD和LAD Dmax的OR分別為1.04(95%CI 0.95~1.23,P=0.24)和2.57(95%CI 1.01~7.04,P=0.04)。對于LAD狹窄,MHD和LAD Dmax的OR分別為1.21(95%CI 1.0~1.46,P=0.04)和4.85(95%CI 1.42~16.63,P=0.01)。
LAD Dmax大于10 Gy是增加任何CAC(OR=10.21,95%CI 1.42~21.83,P=0.03 )、中重度CAC(OR=5.21,95%CI 1.16~18.36,P=0.04)及LAD狹窄(OR=6.52,95%CI 1.39~19.67,P=0.03)的有意義閾值。
相比MHD,在CTA上LAD Dmax與CAC和LAD硬化關系更大,LAD應該是乳腺放療常規(guī)避開的結構,而且LAD Dmax為10 Gy是減少心臟毒性非常有價值的臨床參數。
乳腺放療毒副反應主要集中在美容效果、心臟及肺方面,由于大量先進放療技術和設備的應用,目前相關并發(fā)癥已經較前明顯下降,而且可以更有效的預測和防護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