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菌群顯著加劇HPV感染風險
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研究者發(fā)現(xiàn),宮頸菌群可顯著加劇HPV的感染,或可通過抗菌來減少宮頸癌的發(fā)生。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宮頸癌與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的關系是醫(yī)學上的重大發(fā)現(xiàn),研究證實HPV感染導致99%的宮頸癌,無疑是宮頸癌發(fā)病的罪魁禍首。[MBio. 2019;10(1). pii: e02785-18. doi: 10.1128/mBio.02785-18]
國內外研究一致認為,感染HPV不一定致癌,而宮頸癌患者幾乎均HPV感染陽性。從HPV感染到宮頸癌產(chǎn)生,需要5~10年時間,期間機體免疫力的增強,80%的感染者病毒可自行消退,尤其是年輕女性。
隨著NGS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證據(jù)顯示,下生殖道的菌群環(huán)境可能與HPV感染、感染的持續(xù)、黏膜局部免疫及子宮頸病變有關,目前對下生殖道菌群的研究多集中于陰道菌群,但有研究顯示,在HPV感染者中,子宮頸菌群多樣性高于陰道菌群,而且高危型HPV感染者子宮頸菌群變化較陰道菌群更加明顯,高級病變宮頸組織中的菌群濃度、多樣性遠遠高于低級病變和健康組織,尤其是支原體、假單胞菌和葡萄球菌大量匯集。因此,子宮頸菌群在宮頸癌發(fā)生中的作用不容小覷。
研究者從全球宮頸癌死亡率最高地之一坦桑尼亞篩選了144例患有宮頸病變的女性,對其宮頸病變中的16s RNA基因進行測序,并將HIV陰性樣本中的細菌與HIV陽性樣本進行比較。曾有研究表明,HIV感染會使人感染HPV的風險更高,因此,研究者旨在探討HIV陰性樣本與HIV陽性樣本子宮頸菌群的差異,分析子宮頸菌群對宮頸癌發(fā)病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HIV陽性樣本子宮頸菌群的多樣性遠遠高于HIV陰性樣本,而且在HIV陽性樣本中,病變等級越高,子宮頸菌群的多樣性越高。這就說明子宮頸菌群的富集升高HPV感染風險,造成HPV感染積聚從而增加宮頸癌發(fā)病風險。
進一步分析顯示,子宮頸菌群中支原體家族細菌的富集程度與病變的嚴重程度具有最清晰的相關性,病變程度越高,這些細菌就愈加富集,類型更為豐富。這就提示支原體家族細菌可能有助于促進HPV感染,促進相關疾病的發(fā)生。
這項研究讓宮頸癌治療相關研究又前進了一步,未來或有望通過抑制子宮頸菌群來減少HPV感染、降低宮頸癌的發(fā)生率,這就為宮頸癌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途徑,但該策略是否有效仍需大量實驗數(shù)據(jù)來證實。
(編譯 韓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