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表達/改變可預測CUP原發(fā)灶并指導靶向治療
日本近畿大學醫(yī)學院Hayashi等報告,應用二代測序技術檢測原發(fā)灶不明癌(CUP)的基因表達和基因改變,可開展針對性的發(fā)病部位特異性治療,包括分子靶向治療;對風險不佳的患者有效。(JAMA Oncol. 2020年10月15日在線版 doi:10.1001/jamaoncol.2020.4643)
針對CUP,雖然二代測序的基因表達和基因改變分析可預測原發(fā)腫瘤部位并指導分子靶向治療以改善臨床療效,但目前尚無臨床研究評估這種方法。為了評估CUP患者的發(fā)病部位特異性治療的臨床應用,包括基于NGS結果的分子靶向治療的應用,該項Ⅱ期臨床試驗在日本19個機構中進行,并于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納入111例未經治療的風險不佳的CUP患者,其中97例被納入療效分析。入組標準包括強制檢查后診斷出風險不佳的CUP,包括免疫組織化學、胸部-腹部-骨盆CT掃描和PET掃描進行的病理評估。
選定基因同時接受RNA測序和DNA測序,分別評估基因表達和基因改變。基于這些數(shù)據(jù),建立新的算法以預測腫瘤起源。根據(jù)預測的部位和檢測到的基因改變,患者接受了發(fā)病部位特異性治療,包括分子靶向治療。主要終點為1年生存率。次要終點包括無進展生存期(PFS),總生存期(OS),客觀緩解率,安全性,根據(jù)預測部位獲得的療效以及基因改變的頻率。
結果顯示,在97例參與者中,49例(50.5%)為女性,中位年齡64歲(21~81歲)。最常預測的癌癥類型是肺癌(21例,21%),肝癌(15例,15%),腎癌(15例,15%)和結直腸癌(12例,12%)。最常見的基因改變是TP53(45例,46.4%),KRAS(19例,19.6%)和CDKN2A(18例,18.6%)。
1年生存率、中位OS和中位PFS分別為53.1%(95%CI 42.6%~62.5%)、13.7個月(95%CI 9.3~19.7個月)和5.2個月(95%CI 3.3~7.1個月)。在5例(5.2%)預測為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中,腫瘤標本中檢出了可靶向的EGFR突變,其中4例接受了阿法替尼治療(2例的PFS超過6個月)。 (編譯 王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