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癌種均影響動脈血栓風險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Mulder等的人群的研究顯示,癌癥患者動脈血栓栓塞事件(包括心肌梗死MI和卒中)的風險增高,其中某些患者的該風險似乎很大?!?5歲的、糖尿病合并膀胱癌的男性中,6個月的動脈血栓栓塞(ATE)率為4.09%,但<65歲無合并癥乳腺癌女性的僅為0.12%。此外,ATE與全因死亡率增高3倍以上相關(guān)(HR=3.28,95%CI 3.18~3.38)。(J Am Coll Cardiol CardioOnc. 2021年4月20日在線版 DOI: 10.1016/j.jaccao.2021.02.007)
醫(yī)生們非常了解癌癥與靜脈血栓栓塞之間的關(guān)系,癌患中其發(fā)生率約為3%,但對ATE風險卻不太了解。該研究自丹麥登記處健康數(shù)據(jù)庫中納入1997~2017年首次確診癌癥的患者458 462例(中位69歲,女性占51%),并匹配了130萬一般人群。在實體癌患者中,確診時局限期癌癥占34%,區(qū)域性癌癥占27%,遠處轉(zhuǎn)移癌占22%,原發(fā)灶未知癌占17%。
在癌癥診斷后的6個月內(nèi),ATE的累計發(fā)生率(定義為MI、缺血性卒中/非特發(fā)性卒中以及外周動脈閉塞的復合終點)在癌癥患者中為1.50%,在對照者中為0.76%(HR=2.36,95%CI 2.28~2.44),12個月累計發(fā)生率分別為2.11%和1.48%(HR=1.87,95%CI 1.82~1.92),此后通常降低。相比之下,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66歲癌患中有Medicare保險者的6個月ATE累計發(fā)生率為4.7%。
全隊列ATE 6個月發(fā)生率最高的癌癥類型為膀胱癌(2.49%)、肺癌(2.08%)和結(jié)腸癌(2.08%)。乳腺癌患者的風險最低(0.58%)。在校正分析中,年齡是癌癥隊列中ATE的預(yù)測指標。與<65歲的患者相比,65~75歲者(ashr=1.53,95%ci>75歲者(aSHR=1.88,95%CI 1.75~2.02)的6個月風險均更高。其他的獨立預(yù)測因素為既往ATE(aSHR=2.96)、遠處轉(zhuǎn)移(aSHR=1.21)、化療(aSHR=1.47)、男性(aSHR=1.15)、高血壓(aSHR=1.29)和糖尿病(aSHR=1.20)。
Mulder等認為:這種增高的死亡風險強調(diào)了癌癥患者中ATE的重要性。該風險雖低于靜脈血栓的風險,但與死亡率的相關(guān)性確實也很高,這或為嚴重并發(fā)癥MI、卒中導致的抗癌治療或手術(shù)中斷所致。
另有研究者指出:眾所周知的ATE風險因素包括年齡、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吸煙、肥胖、糖尿病和遠處轉(zhuǎn)移。在癌癥診斷中很容易確定這些因素,應(yīng)設(shè)法降低ATE風險。多種機制可以解釋癌癥患者血栓形成風險的增高,包括腫瘤分泌促凝血因子(如組織因子、黏蛋白和半胱氨酸蛋白酶)的能力。
但是某些癌癥療法(例如沙利度胺、順鉑和Ponatinib)也與血栓栓塞有關(guān)。癌癥相關(guān)的ATE潛在生物標志物還包括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和可溶性P-選擇素的水平升高,但均有待證實。
(編譯 常桂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