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事故后瑞典癌癥發(fā)病率高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Tondel等報告,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后,瑞典某些類型癌癥的發(fā)病率增高,但不能排除由于狩獵生活方式造成的不受控制的混雜影響。[Environ Epidemiol. 2023; 7(6): e277.]
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事故導致放射性物質(zhì)在瑞典和歐洲擴散。在這項縱向跟蹤研究中,研究者納入1986年居住在瑞典9個縣220萬人,利用新的、更具體的計算方法,比較了某類癌癥患者各器官中來自土壤和不同食物的輻射劑量(137Cs),跟蹤隨訪至2020年12月31日。
上次跟蹤分析(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顯示,與土壤來源輻射相關(guān)的所有癌癥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在本次調(diào)查中,研究人員校正了潛在的影響因素,如切爾諾貝利事故前9個縣的潛在癌癥發(fā)病率、居住在城市或人口稀少的地區(qū)、受教育水平、年齡和性別。
結(jié)果顯示,共有161 325例男性癌癥病例和144 439例女性癌癥病例。輻射劑量每增加1 mGy后,總癌癥的校正風險比在男性中為1.027(95%CI 1.022~1.031),在女性中為1.011(95%CI 1.006~1.017)。
在一項事后分析中,考慮了殘留混雜因素(狩獵生活方式和切爾諾貝利事故前各縣的癌癥發(fā)病率)的影響,輻射劑量每增加1 mGy后,總癌癥的校正風險比在男性中為1.014(95%CI 1.009~1.019),在女性中為1.000(95%CI 0.994~1.006)。
男性中結(jié)直腸癌、胰腺癌、胃癌的發(fā)病率略有增高,女性中淋巴瘤的發(fā)病率增高。但這種增高的風險幅度很小,不能轉(zhuǎn)化為個人層面的風險。 (編譯 肖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