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黄又无码在线免费看_av操操_青青草超碰_成人伊人精品色XXXX视频

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

全球腫瘤快訊

追蹤?新進展?其他腫瘤

英國報告:2050年將無癌癥相關死亡

發(fā)表時間:2015-02-09

    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者近日在一份報告中稱,如果目前癌癥領域的預防及治療能夠持續(xù)有所進展的話,那么到2050年,80歲及以下人群的癌癥相關死亡將消失。(Medscape)

    該報告指出,雖然英國每年都有325 000新確診癌癥患者,但近20年來,四大最常見癌癥的死亡率已下降約30%。此外,自1990年以來,英國癌癥相關死亡率一直保持1%的下降率。但同時,有效的一級預防策略要求研究者需與最新檢測技術接軌,提高早期診斷及治療,也需開展癌癥宣傳項目。

    然而,Ninewells醫(yī)院的Munro教授卻認為,此報告并未為克服癌癥相關死亡的知識體系添枝加葉。他表示,對此研究投注如此關注似乎不太合理,因為該報告中并未有新發(fā)現,也沒有原始研究、數據分析等,它僅僅只是對目前癌癥控制情況的概述,也是對未來前景的簡單預測。該研究似乎并未經過同行審閱。

    證據整理

    然而,研究者表示,他們從多個途徑搜集相關數據,其中包括一系列調查、報道、數據分析結果,以及與多種癌癥發(fā)病率、預防、診斷及治療有關的原始研究。

    分析發(fā)現,目前一些癌癥的治愈率可高達80%。此外,從1991年~2012年,乳腺癌、肺癌、大腸癌及前列腺癌的死亡率降低30%。同時,從1990年開始,癌癥死亡率穩(wěn)步維持1%的下降率,這一結果得益于吸煙率的降低、早期診斷方法及更多有效治療方法的普及。研究者認為,在未來,如果這些改進可進一步提升,甚至加快的話,那么到2050年,將不會出現80歲及以下人群的癌癥相關死亡。

    研究者認為,這一報告中所提及的目標是可達到的。基于過去20年來死亡率下降這一事實,是未來35年應當發(fā)生的事情。當然,我們無法確認未來會發(fā)生什么。

    研究者鼓勵人們一旦出現可能的癌癥癥狀時就去咨詢醫(yī)生,然而要實現此目標需改變大家對癌癥的慣有看法。目前的一個問題是,“癌癥”這一詞仍讓多數人感到恐懼。有些人因害怕面對可能的惡性結果而回避就診,因為對他們而言,癌癥就與死亡掛勾。事實上,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癌癥患者可以生存,而且他們有機會采取很多有效措施,特別是如果他們能夠早期就診、早期進行診斷。如果患者們能夠意識到上述事實的話,那么他們可能會更快、更早的行動起來。

    低癌癥死亡率的一個結果就是癌癥生存率的提高,癌癥死亡率的下降會導致癌癥生存人數的增多,同時未來可有更多措施幫助患者處理任何癌癥治療的長期影響。

    反對意見

    Munro教授針對報告中提出的目標和“征服癌癥”這個觀念評論表示,反對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將其精縮成提要。但實際情況要復雜困難得多。

    研究者提出一個非常正當的理由—癌癥患者應享有一切他們克服疾病及其后果所需的資源。對此,Munro表示,這個觀點確實無可非議,但對于實現‘在2050年前消除80歲以下人群中的癌因性死亡’這一目標,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說,都是無法完成的。

    這只是單純地表達一個觀點,尚未詳細分析這個期望為什么可以成為現實。就好像有充足的證據認為,根據現有的知識加上足夠的信心和物質投入,2050年前人類可以登上火星。

    健康的不平等

    Munro解釋這個報告中提出的一些目標,比如那些關于關注初級預防的部分,理論上是可行的。他認為,目前已知曉很多可以降低患癌風險的方法,如果將所有掌握的知識即刻應用到實踐中,且每個人都按照標準去做,可能會對降低癌癥的發(fā)病率起到一些重大作用。但是,這中間包含了大約6個假定的條件。

    這個報告更加令人沮喪的是,它根本沒有關注不平等問題,也絲毫沒有將社會經濟不平等對癌癥生存的影響納入考慮,而這實際上非常重要。有些不平等事件與健康行為是相關的,如是否按照初級預防要求進行早期干預,或是否做有利于健康的事情。Munro表達了將證據應用到實踐中的擔憂,就像很難相信一個生活得非常痛苦的人不抽煙、不看電視。

    這份報告從頭至尾都未涉及社會經濟梯度問題,但這是必須克服的障礙,不得不考慮。除非或者直到開始討論西方社會中健康和財富方面的巨大不平等時,才能把癌癥視為一個健康問題解決。在提及新的治療方法時,Munro對報告中提到的新近研發(fā)的分子靶向藥物可治愈癌癥也持懷疑態(tài)度。

    什么是癌因性死亡?

    此外,Munro引用“截至2050年,在兒童和80歲以下的成人中幾乎所有癌因性死亡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預防,得益于預防措施的普及以及更好的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法的問世。”這句話來質疑這篇報道中使用的一些術語。

    至于癌因性死亡的構成,Munro指出,這篇報告實際上是使用5年生存率作為截點來定義死亡是否與癌癥相關。這是一個武斷的標準。因為有很多人在診斷癌癥5年后還活著,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們可能會發(fā)生腦卒中,遇到車禍,被情殺,或者任何其他原因導致的死亡。但他們的死亡是否是癌因性的,這個問題很難區(qū)分。癌癥的影響是長期的,如果一個人無法像以前那樣在社會上扮演一定的角色,在診斷癌癥7年后他自殺,這是不是癌因性呢?即使他身體內一個癌細胞都沒有,但是癌癥剝奪了他7年的生命,因此下“非癌因性死亡”的診斷是不合理的。

    (編譯 陳寶清 周旻 審校 盧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