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查的真正獲益在哪?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Saquib等報告的研究顯示,對無癥狀的成人進行疾病篩查鮮有疾病特異性死亡率的降低,也無法降低全因死亡率。在無癥狀人群中,針對19類疾病的39項篩查技術(shù)的薈萃分析及獨立性研究顯示,少有證據(jù)證實篩查可降低任何類型的死亡率。(Int J Epidemiol. 2015; 44: 264-77)
在推薦進行篩查的6種疾病中,以死亡率為終點指標的隨機試驗證據(jù)僅支持其中的5種需要進行疾病篩查,包括乳腺癌、宮頸癌、結(jié)直腸癌、腹主動脈瘤及2型糖尿病。疾病篩查對除死亡率以外的其他一些臨床轉(zhuǎn)歸還是非常有效的,但看來需要降低對疾病篩查在死亡率改善方面的期待。
研究者回顧了大約50項獨立性隨機試驗以及9項無重疊的薈萃分析。薈萃分析顯示,11種篩查技術(shù)中有4種其疾病特異性死亡的風險明顯降低,相對風險的降低范圍為16%至45%,10種篩查技術(shù)的全因死亡率均無降低。
獨立研究分析顯示,54種檢測中有16種可使疾病特異性死亡的風險降低,36種中有4種可使全因死亡率降低。疾病特異性死亡的相對風險降低范圍為13%至73%(中位29%),全因死亡的相對風險降低范圍為3%至13%(中位10%)。全因死亡率降低的獨立性研究包括超聲篩查腹主動脈瘤、乳房X線攝影篩查乳腺癌、宮頸癌的視診。
評論
美國預(yù)防服務(wù)工作組(USPSTF)主席Michael LeFevre教授評論指出,做得好的隨機試驗可提供疾病篩查獲益的最可靠的估計,死亡必然是我們最想阻止的轉(zhuǎn)歸。但除了死亡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轉(zhuǎn)歸USPSTF需要關(guān)注。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可以無需隨機試驗來初步確定疾病篩查的利弊。
USPSTF評估了19種疾病篩查方面的研究,但僅僅推薦其中6種疾病,總共12項篩查技術(shù)。乳房X線攝影篩查乳腺癌和PSA篩查前列腺癌存在巨大爭議,研究者想了解這些篩查技術(shù)在改善死亡率方面是否有隨機對照試驗的支持。研究者共總結(jié)了19種疾病,其中12種是癌癥相關(guān)性疾病,5種心血管相關(guān)疾病,剩下兩種是2型糖尿病和阻塞性肺部疾病。
研究者說
研究者指出,即使在報道有死亡率降低的研究中,死亡率的降低也可能是被高估了。一項印度研究顯示宮頸癌篩查使得死亡率得以降低,全因死亡的相對風險降低了13%。但該研究中篩查組的女性除篩查外還接受了干預(yù),這可能導致了風險的降低。
研究者還列出了缺乏陽性證據(jù)證明疾病篩查可降低死亡率的一些可能的原因。篩查技術(shù)可能不具有足夠的敏感性或特異性。這些疾病一旦確診,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案。又或者,雖然存在治療方案,但是其風險效益比又太低。此外,競爭性死因使得真正了解疾病篩查的好處更加困難。
目前,該研究的一個缺陷是只納入來自隨機對照試驗的數(shù)據(jù)。另外,由于死因眾多,紀錄全因死亡率的下降情況相當困難。這也是為什么研究者全面分析了疾病特異性死亡率相關(guān)的所有可以獲得的數(shù)據(jù),研究者沒有納入比較兩種篩查技術(shù)有效性的證據(jù)。
(編譯 周旻 審校 盧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