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O雜志發(fā)表國人阿帕替尼研究
秦叔逵教授和李進教授牽頭的阿帕替尼治療晚期胃癌的Ⅲ期研究近期于《美國臨床腫瘤學》雜志發(fā)表,這是一項阿帕替尼用于轉移性胃癌或胃食管交界部癌患者二線以后治療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Ⅲ期臨床試驗。研究顯示與安慰劑相比,阿帕替尼單藥可將中位總生存延長1.8個月,中位無進展生存延長0.8個月,且不良事件可控。(J Clin Oncol. 2016年2月16日在線版)
目前針對晚期胃或胃食管結合部腺癌患者,二線治療失敗后尚無標準治療方案。阿帕替尼為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藥,高度選擇性競爭細胞內VEGFR-2的ATP結合位點,阻斷下游信號轉導,抑制腫瘤組織的新血管生成。阿帕替尼為二線治療失敗的晚期胃癌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選擇。該隨機、雙盲、平行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由全國32個中心參與,旨在探討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阿帕替尼單藥治療化療難治胃癌/胃食管交界部癌的療效和安全性。
此外,最常見的3/4級不良事件——手足綜合征、蛋白尿、高血壓——也較為溫和、可逆轉且對于這類經(jīng)治的患者來說也是易于管理的,畢竟其在接受的二線及以上化療過程中,都發(fā)生過不可耐受的不良事件或疾病進展。
研究者指出,該研究結果顯示,對于接受過兩線及以上化療的轉移性胃癌患者,阿帕替尼可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案。這是第一項在Ⅲ期臨床階段顯示該藥治療胃癌具有生存獲益的研究。
阿帕替尼是一種選擇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VEGFR-2)抑制劑,基于此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Ⅲ期試驗,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局于2014年10月批準其用于二線后治療轉移性胃癌或胃食管交界部癌。全球范圍內,中國胃癌患者幾乎占全球胃癌患者總數(shù)的一半。
研究于2011年1月~2012年11月自32家中心共入組267例18~70歲的二線及以上治療失敗的晚期胃及胃食管交界部腺癌患者,隨機每天1次給予 850 mg 阿帕替尼(阿帕替尼組,176例)或安慰劑(對照組,91例)。主要研究終點為 OS 和無進展生存(PFS),次要研究終點包括PFS、客觀緩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生活質量評分(QoL)和安全性。
結果顯示,阿帕替尼組中位 OS有顯著改善(6.5個月vs. 4.7個月,HR=0.709,95%CI 0.537-0.937,P=0.0156);中位 PFS也有顯著改善(2.6個月vs. 1.8個月,HR=0.444,95%CI 0.331-0.595,P<0.001)。最終數(shù)據(jù)分析時共發(fā)生83.9%的生存事件,224例患者死亡(阿帕替尼組83.0% vs. 安慰劑組85.7%)。最常見的3~4級非血液學不良反應為手足綜合征、高血壓及蛋白尿。
該研究與此前的一項Ⅱ期研究的結果相一致,Ⅱ期研究中,阿帕替尼組平均總生存4.8個月,比安慰劑組長2.3個月。研究者指出,目前包括阿帕替尼治療的數(shù)據(jù)在內的現(xiàn)有數(shù)據(jù)顯示,抗血管生成策略在胃癌治療領域是有治療活性的。盡管目前尚未確定 VEGF 靶向治療有特別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包括貝伐珠單抗和雷莫蘆單抗在內的后線治療Ⅲ期試驗均得到陽性結果,而阿帕替尼似乎是最具有希望的單藥治療藥物。
目前仍需要找到具有良好的療效預測生物標志物,以確定哪些患者最有可能從血管生成抑制劑方案中獲益。一項阿帕替尼治療乳腺癌患者的研究顯示,高血壓及磷酸化 VEGFR-2 高表達是可預測療效的潛在生物標志物。
(編譯 韓婧 陳玉玲 審校 徐建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