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絕經(jīng)后女性使用阿那曲唑首發(fā)乳腺癌風險減半
根據(jù)國際乳癌干預研究(IBIS)II試驗的分析,在絕經(jīng)后的高危罹患乳癌的女性中,以阿那曲唑治療五年,降低了53%的罹患此疾病風險。阿那曲唑降低了58%的雌激素受體陽性侵襲性乳癌的發(fā)生風險。此研究于2013年San Antonio 乳腺癌大會報道,同時在線發(fā)表于《柳葉刀》雜志。
我們相信這些結果為高危絕經(jīng)后女性預防乳腺癌提供了強力的支持。主要作者倫敦瑪莉女皇大學Wolfson腫瘤防治所的Jack Cuzick 博士 說:“他莫昔芬的作用可以持續(xù)10年,阿那曲唑的預防作用是否在治療后還可延續(xù),需要更長期的隨訪”
法國Gustave Roussy研究所Fabrice André說,在這一點上下結論為時過早,在臨床應用此研究的發(fā)現(xiàn)之前需要更多證據(jù)。André博士提到了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局批準的用于此用途的其它選擇,包括他莫昔芬和雷洛昔芬。
此國際多中心,雙盲,安慰劑對照的IBIS-II臨床試驗招募了18個國家153個中心,年齡從40到70歲的絕經(jīng)后女性3864名,并將這些高危罹患乳腺癌(因為家族史,不典型增生或小葉原位癌,或乳腺密度)的女性隨機分為阿那曲唑治療組與安慰劑組。
中位年齡59.5歲,695名女性大于65歲。三分之一BMI高于29,47%既往接受過激素替代療法。絕大部分高危女性有乳癌家族史,50%有至少2名家庭成員罹患乳癌或卵巢癌,35%有一名一級親屬于50多歲或更年輕的時候罹患乳癌,9%有一名一級親屬罹患雙側乳癌,16%罹患小葉原位癌或雌激素受體陽性導管原位癌。
在5年的中位隨訪時間,阿那曲唑組中的2%,計40人罹患乳癌,而對照組有4%計85人罹患乳癌。預計乳癌累積發(fā)病率(包括導管原位癌)在7年隨訪時,阿那曲唑組2.8%對比安慰劑組為5.6%,降低了53%發(fā)病風險。(P<0.0001)
雌激素受體陽性侵襲性乳癌發(fā)病率在阿那曲唑組是1.4%,對比安慰劑組3.3%,降低了58%的風險,(P=0.001)。Cuzick說,阿那曲唑在雌激素受體陰性腫瘤中未見效。72%對照組患者與68%試驗組患者完成了5年的治療。Cuzick說:重要的發(fā)現(xiàn)就是安慰劑臂的高副反應發(fā)生率,在無對照的情況下,可能會歸因于治療。
骨折發(fā)生率由安慰劑的7.7%上升到阿那曲唑組的8.5%。Cuzick認為所有受試者治療前均接受過雙側X光骨密度儀掃描,骨質(zhì)疏松女性接受了雙膦酸鹽治療,這可能解釋骨骼肌肉/骨折發(fā)生率低于預期的原因。肌肉骨骼疼痛是阿那曲唑組最常見的副反應,在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劑的女性中,報告率顯著高于安慰劑受試者: (64% vs. 58%, P =0.0001)。兩治療組的主要差異來自于中度關節(jié)痛,Cuzick說。其它關節(jié)癥狀在阿那曲唑組同樣增加,包括關節(jié)僵硬與腕管綜合征。在阿那曲唑組常見的其他副反應主要是干眼和血管舒縮癥狀。至數(shù)據(jù)截止(2013-5)記錄到35人死亡。只有2例是乳癌相關,均發(fā)生在阿那曲唑組。
出乎意料的是,其他惡性腫瘤,主要是皮膚癌與結直腸癌,發(fā)生率也降低了,從安慰劑組的4%,計70人,到阿那曲唑組的2%,計40人。這很有意義,值得更深入研究。Cuzick博士說。
(編譯 楊燕華 審校 王樹森)
參考文獻
1. Cuzick J, Sestak I, Forbes JF, et al: Anastrozole for prevention of breast cancer in high-risk postmenopausal women (IBIS-II): An international,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December 12, 2013 (early release online).
2. Cuzick J, Sestak I, Forbes JF, et al: First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Breast Cancer Intervention Study II (IBIS-II): A multicentre prevention trial of anastrozole versus placebo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t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cancer. 2013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Abstract S3-01. Presented December 12,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