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
近期,《Nature Reviews Cancer》副主編Anna Dart撰文指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有效性依賴于機體抗腫瘤免疫性,克服腫瘤免疫抑制,或可提高當前免疫療法的抗腫瘤活性。近期兩項研究表明,溶瘤病毒療法能達到這一目的。(Nat Rev Drug Disc. 2017年10月30日在線版)
溶瘤病毒聯(lián)合抗PD1
Ribas等的Ⅰb期臨床試驗是首個在人體中考察經(jīng)過基因修飾后可吸附免疫細胞(Talimogene laherparepvec)的溶瘤病毒聯(lián)合療法能否改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對派姆單抗反應的研究(Cell. 2017; 170: 1109–1119.)。Talimogene laherparepvec由單純皰疹病毒1型病毒經(jīng)基因修飾而成,可在腫瘤中選擇性地復制,并分泌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能增加抗原釋放、抗原提呈和全身抗腫瘤免疫力。研究中,將該病毒注入21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瘤體內(nèi),隨后靜脈給予派姆單抗。
該聯(lián)合用藥療法總體上耐受性良好??陀^緩解率高達62%,完全緩解率達33%。對聯(lián)合治療有應答者進行的活檢分析顯示,首劑Talimogene laherparepvec單藥注射即可使腫瘤內(nèi)的數(shù)種浸潤免疫細胞亞群水平升高,以CD8陽性T細胞水平升高最為明顯,另外PD1配體1(PD-L1)和γ干擾素(IFN γ)表達水平也升高。此外,循環(huán)CD4陽性T細胞和CD8陽性T細胞也有所升高。重點在于,腫瘤反應與腫瘤浸潤性CD8陽性T細胞的基線密度無關,這與接受單藥抗PD1治療的患者中觀察到的反應不同。
病毒感染的免疫療法機制
Brown等指出,癌細胞的病毒感染可刺激產(chǎn)生等同于自然感染的免疫應答,固有免疫激活可演進為高效的適應性免疫(Sci Transl Med. 2017; 9: eaan4220.)。為了驗證上述猜想,Brown等使用了溶瘤病毒、非病原性脊灰病毒(PV)以及人鼻炎病毒的雜合病毒株(PVSRIPO),研究了癌癥免疫療法的機制。
在部分癌細胞系,如黑色素瘤、前列腺癌細胞和乳腺癌細胞,感染PVSRIPO會導致細胞溶解,同時觸發(fā)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P)、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以及腫瘤抗原的釋放,而且DAMP和PAMP均能激活樹突狀細胞并誘導持續(xù)性的Ⅰ型IFN反應。
體外共培養(yǎng)癌細胞系和免疫細胞顯示,PVSRIPO也可感染APC,達到亞致死水平,引導共刺激分子的表達、抗原處理、抗原提呈以及細胞因子的產(chǎn)生,繼而形成腫瘤抗原特異性的CTL免疫性。
由于PV不能感染小鼠細胞,表明該機制要在體內(nèi)達成,這需要研究者使用人源化CD155轉(zhuǎn)基因小鼠模型以及修飾后可在小鼠細胞中復制的病毒(mRIPO)。研究將表達人CD155的黑色素瘤細胞皮下植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中,并使用mRIPO或?qū)φ者M行單次瘤內(nèi)注射。結(jié)果顯示,免疫療法可抑制腫瘤生長,改善生存,這些作用均由癌細胞直接溶解和APC促炎癥細胞激活共同介導,形成了抗腫瘤的T細胞反應。
Dart等認為,上述兩項研究拓展了目前對溶瘤病毒免疫治療潛力的認知,表明二者在臨床實際應用中有促進其他療法的效果。
(編譯 石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