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雙胍的癌癥保護作用證據(jù)不足
英國倫敦衛(wèi)生與熱帶醫(yī)學學院等報告,尚無證據(jù)支持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雙胍與癌癥風險有因果關系。(Int J Epidemiol. 2019年2月6日在線版 doi: 10.1093/ije/dyz005)
既往研究顯示的二甲雙胍癌癥預防證據(jù)多有矛盾之處。當將二甲雙胍隨時間而改變的劑量暴露情況納入分析時,體質指數(shù)(BMI)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等協(xié)變量可能既是混雜因素也是因果變量,因此無法采用標準的回歸方法予以充分分析。逆概率加權法(IPTW)的邊際結構模型(MSM)可以校正這種混雜因素。
為了評估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雙胍對比不服用二甲雙胍對癌癥風險的影響,該研究自臨床實踐研究數(shù)據(jù)鏈(CPRD,一個英國初級保健電子健康記錄數(shù)據(jù)庫)中入組患者。納入的患者在糖尿病確診時或確診后首先進行了有效的HbA1c和BMI測量,之后每月隨訪一次。應用Logistic回歸計算IPTW,然后在加權人群中評估二甲雙胍對所有癌癥(包括和排除非黑色素瘤皮膚癌時)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的影響。
結果顯示,研究期間共55 629例2型糖尿病患者無癌生存。中位隨訪2.9年(IQR:1.3~5.4年)內(nèi)2530例患癌。使用MSM方法,二甲雙胍治療對比不降糖治療的所有癌癥風險比(HR)為1.02。一系列靈敏度分析的結果均穩(wěn)健,且按暴露時間評估治療效果時仍保持一致。尚未發(fā)現(xiàn)二甲雙胍對個體癌癥結局有保護作用。
(編譯 李秀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