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2022年美國癌癥統(tǒng)計報告
近日,神刊CA公布2022年美國癌癥統(tǒng)計報告,對2022年美國所有瘤種、單瘤種的發(fā)病率、死亡率進行了分析報告。1991~2019年,美國的總體癌癥死亡率下降32%。(CA Cancer J Clin. 2022, 72: 7-33. DOI: 10.3322/caac.21708)
2004~2018年,肺癌的3年生存率從21%提高到31%。2014~2018年,美國乳腺癌的發(fā)病率一直在緩慢上升,前列腺癌的發(fā)病率下降相對穩(wěn)定(晚期前列腺癌的發(fā)病率有所上升)。
報告指出,美國癌癥死亡率下降32%的最大原因是肺癌的死亡率下降。20世紀,由于煙草的流行,肺癌死亡率急劇上升。隨著吸煙人群減少,早期診斷以及治療方案的進步,癌癥死亡率逐年下降。其次,結直腸癌的死亡率逐年下降是第二大原因。
在2013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首次推薦進行肺癌篩查。此后,美國全國范圍內(nèi),肺癌診斷時處于早期階段的比例上升,而晚期肺癌發(fā)病率下降。早期診斷使美國肺癌的5年相對生存期從6%提高到了局部肺癌的33%和原位肺癌的60%。
乳腺癌數(shù)據(jù)顯示,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在1989年出現(xiàn)一個高峰。而此后因為乳房X線攝影的應用,乳腺癌患者能在早期診斷并干預,死亡率下降42%。近年來,乳腺癌死亡率下降速度放緩,這或許與乳房X線攝影應用的限制有關。
自1993年來,PSA檢測也降低了53%的前列腺癌死亡率。這些數(shù)據(jù)彰顯了篩查在癌癥預防和早期診斷中的重要性。篩查的推行也會導致癌癥發(fā)病率增加。1990年,由于PSA檢測的推行,美國前列腺癌的發(fā)病率激增;2010~2018年,其發(fā)病率從3%上升至5%。但更早期發(fā)現(xiàn)癌癥,盡早干預無疑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關于篩查的另一個問題是過度篩查。過度篩查可能導致過度治療,而這一臨界點還需要在后期實踐中不斷論證。
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的進步改善了大多數(shù)瘤種患者的生存期,新的治療方案也給腫瘤患者提供了多種選擇。這一現(xiàn)象在血液腫瘤、肺癌、黑色素瘤中尤為突出。
20世紀70年代,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為22%。由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應用,2011~2017年確診的白血病患者5年生存率達到71%。
而在肺癌領域,靶向治療更是帶來了診療的變革。2001年,肺癌的3年生存率為19%;2015~2017年,3年生存率增加到31%。而這一進步最為密切相關的原因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診療手段進步,包括更精準的分期、更先進的手術理念和技術。其中,EGFR-TKI、ALK-TKI等靶向藥物為驅動基因陽性的NSCLC患者帶來了長久的生存獲益。
免疫療法(PD-1/PD-L1抑制劑)在2015年被美國FDA批準作為NSCLC的二線治療方案,也延長了NSCLC的生存期。
此外,乳腺癌、結直腸癌等多個瘤種的輔助化療,聯(lián)合治療方案也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肺癌的致病原因中吸煙仍是罪魁禍首,超過80%的肺癌發(fā)生可歸因于吸煙。
自2009年到2018年,美國肺癌發(fā)病率以男性3%、女性1%的速度逐年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由于開始吸煙時間較晚、戒煙更慢,其發(fā)病率下降速度也較慢,且吸煙引起肺癌發(fā)病率的性別差距在逐步縮小。在20~49歲的確診肺癌的人群中,72%的女性和81%的男性有吸煙史。
自21世紀以來,乳腺癌的發(fā)病率有所上升。這不僅與乳腺癌篩查技術的發(fā)展有關,生育率的下降與體重超標均會導致乳腺癌的發(fā)病率上升。這兩個因素均可能引起乳腺暴露于雌激素的時間延長。
宮頸癌是導致20~39歲女性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而高危型HPV持續(xù)感染是宮頸癌的病因。在大部分癌癥的死亡率下降時,宮頸癌的死亡率卻逐年上升。而這可能與宮頸腺癌預后差、難以經(jīng)過細胞學篩查檢出有關。
甲狀腺癌的發(fā)病率呈下降趨勢,主要由于USPSTF建議避免對甲狀腺癌的過度篩查,并采取了更保守的病理活檢標準。
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逐年下降。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結直腸癌發(fā)病率以每年2%的速度下降;但在年輕成人中,結直腸癌發(fā)病率以每年1.5%的速度上升。在結腸鏡普及后,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加速下降。但年輕人中發(fā)病率上升的原因可能與生活方式有關。
此外,非霍奇金淋巴瘤、黑色素瘤、肝癌的發(fā)病率也穩(wěn)定下降,尤其近20年在男性中下降明顯。但HPV相關的口腔癌、咽喉癌,以及腎癌、胰腺癌發(fā)病率在上升。
高危人群的篩查很重要
隨著對癌癥病因探究的深入,各大癌種的高危人群逐步清晰,例如,BRCA基因突變、林奇綜合征等人群。而吸煙、生活方式不健康、年齡增大均可能導致癌癥風險增高。而對高危人群的篩查是有效降低癌癥死亡率的手段。報告指出,在具有>20包-年的吸煙史的人群中進行低劑量螺旋CT篩查,將降低39%的肺癌死亡率。因此,USPSTF于2021年3月更新了肺癌高危人群,即具有>20包-年吸煙史的50~80歲人群。
在中國,肺癌的高危人群為年齡≥40歲,至少合并以下一項危險因素者:吸煙≥20包年(每天1包持續(xù)20年或每天2包持續(xù)10年),其中包括戒煙時間不足15年者;被動吸煙者;有職業(yè)暴露史(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者;有慢阻肺或彌漫性肺纖維化病史者。
新型療法改善腫瘤
預后
靶向、免疫治療在實體瘤領域的療效有目共睹。而加大靶向藥物、免疫治療的投入,實現(xiàn)精準治療、全程管理將有利于實現(xiàn)腫瘤患者長期生存。從數(shù)據(jù)中,可看到新型的治療方法在肺癌、血液腫瘤、黑色素瘤中的療效數(shù)據(jù)對比。近年來各大藥企紛紛加大抗腫瘤藥物的研發(fā)投入,大型臨床試驗發(fā)展迅速,為腫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和臨床試驗的機會。
HPV疫苗的廣泛接種使患者獲益
HPV疫苗是目前唯一證實能夠預防一種癌癥的疫苗。在美國,HPV疫苗的普及率遠不及其他高收入國家(英國、澳大利亞)。中國HPV疫苗的普及率也遠遠不夠。HPV感染引起的口腔癌、咽喉癌也威脅著人們的健康。接種HPV疫苗將保護這部分易感人群,降低相應高危型HPV病毒持續(xù)感染引起的癌癥。
疫情下,癌癥診療可能的危機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癌癥篩查可能延緩。這或會影響癌癥的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對于正在接受抗腫瘤治療的患者,疫情也可能延后其治療,影響療效。在特殊時期,腫瘤的診療需要因地制宜,進行優(yōu)化。
(編譯 張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