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宏超/攝)
文/戴志悅
多年跟訪各種醫(yī)生出門診,我確定了一件事:我肯定是做不了醫(yī)生的。因為當你一遍一遍重復,并寫在病歷本上,對方還是聽不懂看不見記不住時,你的信心和耐心會遭受重創(chuàng)。
有一次,我把這個感悟發(fā)到朋友圈,許多醫(yī)療圈外的朋友說:聽不懂是因為醫(yī)生講的太專業(yè)。
曾經(jīng)我也這么以為。在一家健康生活類的報社工作時,編輯記者被要求“做好翻譯”,把生澀難懂的醫(yī)學專業(yè)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話表達出來,讓普通讀者看懂,甚至還“好為人師”地教醫(yī)生如何做科普,如何用大白話來講述醫(yī)學知識。
當我這幾年經(jīng)常旁聽醫(yī)生與各種患者的交流時,我才知道我以前的認知是片面的。醫(yī)生反復強調(diào)的真的不是外星語般的醫(yī)學專業(yè)術語,他們實際上也并不會去和沒有醫(yī)學背景的患者探討技術范疇的內(nèi)容,尤其門診這么珍貴的時間里。但是我看到的,大部分情景并不是你來我往的交流,雖然患者緊緊盯著醫(yī)生的臉,嘴里一直“好、好”地應承著,但從眼神和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實際上是游離狀態(tài),就像小時候上課走神一樣,醫(yī)生說的話一句都沒有聽進去。有時候看到醫(yī)生無奈的眼神,我會忍不住樂(似乎不太厚道)。
要知道什么叫“不在一個頻道上聊天”,我摘錄了跟訪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副院長蘇向前教授門診時的幾個片斷,他是著名的胃腸腫瘤微創(chuàng)外科專家。【相關文章:遇見·腫瘤名醫(yī)
| 蘇向前:疾病能不能治愈,取決于病】門診結束后,我與蘇向前教授對門診的這個現(xiàn)象進行了探討。
我們每一個人也許應該思考一下,我們聽不懂,真的是醫(yī)生說的話太專業(yè)嗎?
門診里患者的情況千差萬別,有受教育程度高、但總是沉浸在自己的焦慮里油鹽不進的的知識分子、年輕人;有受教育程度不高、老實巴交得讓人心疼的農(nóng)民患者;也有無論反應還是接受能力都已減退到低水平的老年患者。
我跟訪不同的醫(yī)生,經(jīng)常聽到了同一句話都是“希望你能聽懂我說的話”,患者聽不懂醫(yī)生說的話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狀況,問題究竟出在了哪里?
當大家在做患者教育的時候,究竟應該“教育”什么,是讓患者自學成材如何成為醫(yī)生給自己判斷病情?還是讓患者學會如何當患者?
蘇向前教授說:“對待疾病的思維方式才是最重要的,這個問題不解決,很多問題都解決不了?!?/p>
我想,也許無論是患者教育,還是大學教育、中學教育、小學教育,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

片斷1:做任何事情都要思考,看病的時候怎么就不思考呢?患 者:我們是山里的,只能找一個比較空閑的時間來看一下病。
蘇向前:那更要把看病的時間安排好,尤其不能亂看,得看對了。
患 者:我也不知道到哪兒去看。
蘇向前:那你就得思考呀。比如說你今天來到北京了,中午去哪吃飯?
患 者:隨便找一個地方。
蘇向前:怎么叫隨便?去中南海吃嗎?
患 者:不去。
蘇向前:為什么?
患 者:我沒那個能力。
蘇向前:就是啊,說明你是思考過的:我不能選擇去中南海吃飯,因為警衛(wèi)不讓進去。那你會不會蹲在馬路邊兒吃?
患 者:也不可能。
蘇向前:所以,吃飯肯定要選擇一個餐館。我就是想說,你做任何事情都要思考,看病的時候怎么就不思考呢?你看病的時候總得想想,是什么病?是腫瘤,至少得去看腫瘤的醫(yī)院吧?
患 者:對。
蘇向前:這不就是思考嗎?你一來就說自己什么都不懂,買汽車你會去看車去了解去比較,坐飛機你也會選擇航空公司航班,為什么一來看病,就什么都不懂,這樣對嗎?
患 者:對。
蘇向前:……

(蘇向前教授前往手術室。牛宏超/攝)
片斷2:醫(yī)生說手術很成功,可為什么病沒好?
兒子帶著父親來看病,患者是山東淄博人,75歲。10年前食管癌手術,最近發(fā)現(xiàn)吃不下飯,胃鏡檢查確診胃癌,威海的醫(yī)生說無法手術了,因此前來北京求醫(yī)。
蘇向前:你再做手術的話,就要把胃和食道全部切掉,用結腸代替胃和食道,這個手術比較復雜,你這么大年紀了,我不建議開刀。如果不開刀,接下來可以選擇化療。
患者兒子:您這兒比較權威一些。
蘇向前:這和權不權威無關,雖然并不是說70多歲就一定不能做這個手術,但你們必須做好準備,就像你花100塊錢買股票,賠了賺了都無所謂,但如果把房子賣了100萬買股票,你想的就是只能贏。
醫(yī)生對于任何病都是有方案的,任何治療方案都要病人承受相應的風險。醫(yī)學的目的是治病,但有些病一點辦法都沒有,有一些可能還有辦法,有時候也取決于是你的決心和態(tài)度,比如買股票,如果你只想賺不能賠,那就別買了。
聽懂我說的意思嗎?我給你說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醫(yī)生有可行的手術方案,第二個問題是,你們怎么面對風險。
患者兒子:最大風險在哪?
蘇向前:傷口不愈合,感染,最后病好不了。我知道你是抱著治好病的目的來的,但到最后可能沒達到原來預期,這就是風險。
患者兒子:我最大的目的是想把我父親的病治好。
蘇向前:這個目的我們是一致的,但前提是你要有知曉這些治療選擇和相應風險,就如買股票,入市也是有風險,要擺好心態(tài)。
患者兒子:如果不手術就只能做化療了?
蘇向前:最好的辦法是手術,如果不手術就是做化療,你們決定。
患者兒子:手術成功的百分比有多少?
蘇向前:這種手術不是火箭發(fā)射,火箭發(fā)射有失敗上不了天的可能性,而這種手術是100%成功,因為它不屬于實驗性的,但是100%成功的手術不等于病能治好。所以說你擔心的全是醫(yī)生的事,這些恰恰是不需要你擔心的,你要去思考的是傷口萬一不能愈合,病治不好,這樣的結果你們能不能接受。
還有,如果傷口長不上,最后病沒好,你覺得這個手術成功嗎?通常我們說“不論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最后的評價標準是看能不能抓到老鼠,同樣道理,很多人認為能不能治好病,完全取決于手術。而我要告訴你的是,病能不能好,取決于病。大夫說手術很成功,可在你看來,手術成功了但病沒好?這是兩回事,聽懂了嗎?
你不需要和醫(yī)生探討科學上的問題,你只需要思考要怎么決策,如果認為如果只想手術不愿承擔手術可能的風險的話,還是不要手術,選擇化療。
患者兒子:它和賺錢賠錢不是一個概念,錢賠了可以再賺,但我不愿意用我父親去賭。
蘇向前:誰也不會拿自己的親人去賭,做手術的目的就是希望老人能夠延長壽命,減輕痛苦。這是我們的共同目標,冒風險最終是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但這個目標有可能達到,有可能達不到,這一點你要了解。
患者兒子:我明白了。
蘇向前:你必須要想清楚,并不是你拿著老父親去賭博,但面對的風險和結果擺在這里了,不做永遠不會達到最好,做了有可能達到,也有可能達不到。
患者兒子:明白了。大夫,手術得花多少錢?
蘇向前:大夫天天琢磨的就是怎么把病治好,我希望你花盡可能少的錢把病治了,還是先考慮病情,我建議你回去化療,好嗎?
患者兒子:好?;厝セ煟浅8兄x。

(蘇向前教授辦公室的一角。攝/牛宏超)
片斷3:能不能切干凈,取決于你的病,而不取決于醫(yī)生的刀快不快
一位山西患者,胃癌,做了兩個療程化療后,來找蘇向前教授看看有沒有手術根治的機會。蘇向前分析完病情后,認為從CT結果上看,化療有效果,腫瘤明顯縮小了。
蘇向前:現(xiàn)在是可以考慮能否把腫瘤切干凈,我覺得可以爭取一下。胃癌要想治愈,相對來說比較好的辦法是手術,但你的情況,腫瘤包裹著血管很難切干凈,所以從一開始醫(yī)生就不建議手術?,F(xiàn)在經(jīng)過兩個療程的化療,腫瘤縮小了一些,從治療原則上講,可以嘗試手術。
嘗試的意思就是,別放棄這個機會,但并不是說百分之百就能做成,也可能在手術臺上打開后看了才知道切不干凈,只能再縫上。所以你們要考慮清楚,化療本身也花了不少錢,身體也受了不少罪,打完化療后傷口愈合能力差,手術風險很大,最后還有可能打開以后發(fā)現(xiàn)做不了,白白挨了一刀。
我們都希望能通過化療后能爭取到手術治愈的機會,但在追求治愈的路上是有風險的。目前從CT片子上看腫瘤是變小了,但能不能切干凈,要打開看了才能給你準確的答案。
患者:我還是希望能手術就手術,想先在北京做化療。
蘇向前:建議還是回你們當?shù)刈龌?,可以把我的意見帶回去,問問當?shù)氐耐饪漆t(yī)生能不能給你做這個手術。
患者:能在您這兒做嗎?
蘇向前:在這兒做的話,我覺得你花那么多錢,萬一打開了又做不了,代價太大。
患者:我們就是覺得這里的醫(yī)生好。
蘇向前:能不能切干凈,取決于你的病,而不取決于醫(yī)生的刀快不快,明白了嗎?
患者:明白了。
蘇向前:回去和家人好好商量吧,從我的經(jīng)驗上來看應該手術,但手術有風險,還要考慮你的經(jīng)濟承受情況和風險承受力。所以我建議你回到當?shù)厝プ?,這樣你至少錢少花點,代價小一點。
患者:我想做手術。
蘇向前:不要光想著“做了手術病就好了”,醫(yī)生也希望這樣,但病是不是適合手術,手術之后病就一定好,取決于病情。
患者:要去爭取。
蘇向前:你們家人要商量好,醫(yī)生只能給你把道理說清楚。
患者:我們能在這兒住院嗎?
蘇向前:從你現(xiàn)在這種認識程度看,我覺得你還沒聽懂我說的意思。
患者:我懂,我就是想在這兒住院。
蘇向前:想在這住院是為了治好病,在當?shù)匾材苤魏玫脑?,何必花那么多錢在京治病。
患者:您的技術高。
蘇向前:技術高不高是一回事,前提是你得明白我說的這些話。
患者:能聽懂,我們一心一意想在這兒住院。
蘇向前:什么叫“一心一意”?如果手術打開以后又縫上了,你能接受嗎?
患者:能接受。
蘇向前:如果縫上后,因為你的身體原因,傷口長不起來,你能接受嗎?
患者:能長。
蘇向前:你怎么肯定就能長啊?先回去養(yǎng)養(yǎng)身體,家人也再商量商量,慎重做決定。

(蘇向前教授在手術中。牛宏超/攝)
片斷4:為什么來看病最重要的化驗單卻不帶來?患者:我們不懂
患者自訴一年前做了直腸癌手術,這次來看病時只帶了一張剛剛拍的CT片,其他包括病歷、手術記錄、病理結果等等都沒有。
蘇向前:為什么來看病卻不把最重要的病理結果帶來?
患者:我們不懂這個。
蘇向前(哭笑不得):不懂這個?為什么會坐到我面前來呢,你坐到這兒是來做什么?
患者:看病。
蘇向前:你如果去找工作,面試是不是要帶上簡歷?沒有簡歷,老板怎么知道你什么來歷有什么本事?大夫水平再高,不知道你得的腫瘤過去是什么情況,怎么幫你分析現(xiàn)在是怎么情況呢?看病不看過去怎么能知道未來怎么辦呢?
患者:我不知道,前幾天拍了片子。
蘇向前:前幾天拍的片子也是現(xiàn)在,我問的是過去。
患者:我去找過我以前手術的醫(yī)生,醫(yī)生說沒有轉移,我又找了當?shù)亓硪患?*醫(yī)院(另注:某公立三甲醫(yī)院),說轉移了,給我做了生物療法,好了一段時間。
蘇向前:“好了一段時間”的證據(jù)是什么?
患者:拍了片子,說淋巴結小了。
蘇向前:只有這個片子,有沒有抽血化驗單?
患者:沒有。
蘇向前:那你今天找我的目的是什么?
患者:我想知道是否有轉移,如果有轉移怎么去治療?
蘇向前:我問你一個問題,手術做完一年多以后,醫(yī)生告訴你轉移,已經(jīng)做了生物治療和化療,當時你認可他的判斷認為有轉移嗎?
患者:我們當?shù)?*醫(yī)院說是轉移,我不太清楚。
蘇向前:不太清楚,為什么會接受治療轉移?
患者:我害怕。
蘇向前:因為害怕就接受治療?治療完后,又回過頭來問是不是轉移?你今天問我的這些問題,在你接受轉移治療之前,你是否問過你的醫(yī)生究竟是不是轉移?他判斷是轉移的證據(jù),你認可嗎?
患者:我不太知道。
蘇向前:你不知道是正常的,畢竟你不是醫(yī)生。但是,你已經(jīng)在治療轉移的路上走了這么遠了,再回過頭來問我是不是轉移,治療該不該做,你覺得這樣有意義嗎?我覺得你應該在做這些事情之前問清楚。
患者:明白了。
蘇向前:我沒看到你的整個治療過程的資料,也不知道你做過什么檢查,但從目前你描述的情況來看,我認為是轉移。接下來不要再這兒治治那兒問問,沒有意義,我也不認為所謂的生物治療對你有效,你接下來要規(guī)范系統(tǒng)地化療。
另外,下次如果還來北京,一定要把你的病歷資料帶全了,你不能總以“我不懂”為理由。就像一個人雖然成績不好,但也知道考試前要帶好筆、橡皮、尺子一樣,找醫(yī)生看病之前就帶齊需要的資料,我給你看病就要對你的資料進行分析。
患者:那我接下來該怎么辦?
蘇向前:我的建議就是,你現(xiàn)在要找到一個自始至終替你分析病情的腫瘤內(nèi)科大夫繼續(xù)治療。
患者:在咱們醫(yī)院治行不行?
蘇向前:當然可以。但你能長時間住在北京治療嗎?腫瘤治療是長期的,不是一次兩次。所以,我建議你還是回你們當?shù)?,找一位能治這個病的腫瘤內(nèi)科醫(yī)生,把整個治療過程全交給他,他會按部就班地給你治療。另外,你以前做的生物治療這類東西,我們醫(yī)院從來不做。


戴志悅:我發(fā)現(xiàn),您的門診常常是在教患者怎么看病,怎么理解疾病。
蘇向前:是的,對待疾病的思維方式才是最重要的,這個問題不解決,很多問題都解決不了。真正的醫(yī)學問題反而是簡單的,畢竟不是做買賣可以討價還價,我盡量避免不和患者探討醫(yī)學問題,而是告訴他他應該知道的,幫他明確一些概念,引導他去思考做決定。
比如“一定要治好”的觀念,一定要轉變過來。從某種意義上說,疾病是患者一個人在承受,任何人都無法分擔疾病本身的痛苦,醫(yī)生是幫助者,至于能幫到什么程度,因人因病而異。
醫(yī)療不像買東西,后者花相應的錢基本就能買到等值的商品,砸一百萬買輛車,不管你是不是“敗家子”,畢竟車在那兒了,大不了80萬轉手,也就損失20萬。但是如果砸一百萬看病,希望能把病治好,可是最后病沒治好人沒了,一百萬也沒了。醫(yī)療常常是患者花了錢卻并不能實現(xiàn)預期的那個目標,所以溝通、交流很重要。
如果不把患者引導到正確的思維里來,醫(yī)生將會面臨很多的問題。醫(yī)學是靠結果來回答問題的,而很多結果又不是醫(yī)生決定的。如果你完全靠結果導向來回答病人,你會承受很多的事情。
另一方面,看病也需要把握機會,很多機會往往是從患者自己手邊丟失的,也就是說有很多病人本來是有機會的,可是患者自己的價值觀和疾病觀,決定了他能不能把握住機會,因為在醫(yī)患矛盾激化的大環(huán)境下,互相失信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醫(yī)生會選擇自保而不愿意去冒風險。
戴志悅:您門診一般解決病人的幾類問題?
蘇向前:我個人覺得疾病問題當然是首要問題,患者生病了才會來門診看醫(yī)生,但門診中遇到的,疾病問題不是唯一的問題,還需要讓他如何認識到什么是病、什么是病人、如何看病,很復雜但很重要。
戴志悅:有一個患者,昨天我在**教授(注:同院另一位著名專家)的門診看見過他,今天又來您這了,不知回頭他又會轉到你們醫(yī)院哪位專家面前去。
蘇向前:對待這種病人一定要慎重。很多醫(yī)學問題反應的是社會問題,醫(yī)生千萬別把自己想的太強大,以為自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實際上很多患者談的都已經(jīng)超出了醫(yī)學問題??墒悄阕鳛獒t(yī)生,如果只把它簡單理解為是一個醫(yī)學問題,大包大攬去幫患者解決,事情就會變得很麻煩,因為很多問題你解決不了。
戴志悅:很多患者來看病時思維比較混亂,甚至不知道自己來找醫(yī)生解決什么問題。當您問需要幫他們解決什么問題時,他們一臉茫然地說“我是來看病的”。
蘇向前:這種現(xiàn)象不是一個簡單的疾病和治療范疇的問題了,我認為,有些人可能不光是看病時思維混亂,工作生活中也是一樣。很多時候醫(yī)生說了半天,患者還是很難聽懂,他來找醫(yī)生看病就是奔著“治好病“來的,無論你怎么解釋,他都是一句話“我就想治好病”。
這個愿望我能理解,可是“治好病”,這太難了,病能不能治好,取決于病,很多病沒辦法治愈。但是,雖然治不好,總還是要盡可能去想辦法,減緩疾病的進程,或者讓剩下的時光能生活得好一些,當然有些人也是可能“治愈”。要達到統(tǒng)一認識,這需要醫(yī)生和患者有多溝通,要把這些意思表達清楚,如果說不清楚,患者回去很容易走彎路。
戴志悅:很多人說“來看病”,其實背后默認的目的就是“治好病”,但醫(yī)生知道很多病是治不好的,尤其是你們面對的腫瘤,所以在這個問題的認知上,醫(yī)患雙方是有偏差的。
蘇向前:很多患者抱著“來醫(yī)院就能治好病”的信念來的,醫(yī)生也是抱著“給患者解決問題”的目的工作,所以醫(yī)患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只是由于認知程度的不同,導致看問題維度、角度的不一樣。
但是一方面門診時間很倉促,另一方面,很多患者的接受能力的確有很大問題,常常醫(yī)生講了半天,他腦子里想的依然是:能不能治好,要花多少錢能治好。很多人往往把醫(yī)療和金錢直接對應,就像買東西一樣等價交換。
如果大夫沒有把雙方對治療結果的認知調(diào)整到同一個頻率,而是盲目地把“治好病”這個問題承接下來,后續(xù)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所以門診一定要初步地判斷,哪些病人你能夠幫助他,哪些病人你需要花更多時間去溝通,如果溝通不清楚,你盲目地去給他做治療是危險的。
醫(yī)學就是這樣,有很多病人,通過你的努力,有效性是有限的,這是科學的范疇。但是為了“有限”的結果,病人要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包括金錢、身體痛苦,這個代價他是否能承受?這些是醫(yī)生必須考慮的。以前我們在這些方面考慮得不周全,一門心思想的是病怎么治,因此產(chǎn)生了很多矛盾。
戴志悅:可能現(xiàn)在的疾病教育有些誤導了,總想把病人教育成醫(yī)生,而不是教育成如何成為合格的病人。同時還可能過于宣傳醫(yī)療里的“成功”、“奇跡”,以至于很多患者忘了局限才是醫(yī)療的常態(tài),總以為自己會是那個“奇跡”。
蘇向前:是的,現(xiàn)在過多的患者教育是限于知識層面的東西,實際上,更重要的是怎么樣引導人正確地樹立價值觀、生命觀、疾病觀、生死觀。
戴志悅:就像您剛才跟病人說的,買房子不需要去學造房子,買汽車不需要去學造汽車。
蘇向前:是的,很多患者看病,要么就是“當醫(yī)生”自己給自己看,要么就是說“我不懂”來應對一切。其實病人不需要成為醫(yī)生,只需要學會找到一個自己信任的醫(yī)生就行?,F(xiàn)在總有那么多人上當受騙,就是因為太盲目,有病亂求醫(yī),無論從過去、現(xiàn)在都存在這個現(xiàn)象。
戴志悅:要想找到自己信任的醫(yī)生,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做的決定就不要后悔,但是,當“久病成醫(yī)”后,“不后悔”可能會很難。
蘇向前:久病成醫(yī)可以理解,因為經(jīng)驗主義嘛,病在他身上,自始至終都是他自己面對和接受所有的治療、康復等,他自然成為對這個病有一定經(jīng)驗的人了。但是亂求醫(yī)就是心態(tài)的問題,國人有普遍性,扎堆兒、從眾。所以當對一件事情盲目地相信或盲目地不信任時,就會對別人說的話選擇性接受,最后哪個人說的最符合自己的心意,就選這個。
戴志悅:每個人都只能聽得進自己愿意聽的話,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剛才門診里有一個患者,一直說以前的大夫怎么說,其實是在找您驗證以前的大夫,然后可能又會在下一個大夫那里來驗證您。
蘇向前:所以門診是挺鍛煉人的,年輕大夫特別要在出門診的時候,注意鍛煉溝通技巧和能力,要做到和不同類型的病人都能夠交流,既不順著病人思路漫無邊際,又不把自己的認知強加于他,同時還要去影響他,讓他回到正確的思路上來,在門診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要完成這個任務,是有一定難度的。
所以,醫(yī)生需要在患者面前既要有專業(yè)權威性,不模棱兩可,但又不能過于武斷,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把份內(nèi)的事做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