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黄又无码在线免费看_av操操_青青草超碰_成人伊人精品色XXXX视频

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

大眾版專業(yè)版手機APP

返回

頂部

網站導航

臨床科室

媒體報道

癌癥是一種慢性病

發(fā)布時間:2016-04-20 15:18:08 來源:全科醫(yī)學周刊 作者:劉嘉寅、劉巍

作者: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腫瘤內科博士  劉嘉寅

   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姑息治療中心主任、中國抗癌協(xié)會腫瘤心理學專委會候任主任委員  劉巍

感謝:中國抗癌協(xié)會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癌癥意味著什么呢?有人討厭癌癥,因為癌癥可能意味著死亡倒計時的開啟,也有人說意味著疾病痛苦的折磨,意味著社會身份的破裂……的確,近年來越來越多霧霾漫天、控煙無力、壓力過大、不良的生活習慣等,讓人們更加關注“癌癥”,而時至今日,我們也依然沒有揭開癌癥的神秘面紗,上述對癌癥的“誤解”或多或少造成了大家的困惑和恐懼。2014年國際抗癌聯(lián)盟(UICC)推出的世界癌癥日主題就是“消除癌癥誤區(qū)”。希望通過消除人們對癌癥的不準確認識,逐步實現(xiàn)對癌癥的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今天,我們重點闡述的觀點是“癌癥是一種慢性病”,希望人們能更準確地認識癌癥。

癌癥新常態(tài):只是一種慢性病

據(jù)權威機構發(fā)布,全球死亡率最高的四類慢性病中前兩位是癌癥(28.1%)及心腦血管疾病(27.1%)。發(fā)表在CA Cancer J Clin的《2015中國癌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指出,癌癥已經成為中國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不難看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與癌癥相當,但大多數(shù)人對心血管疾病處之泰然,談癌則色變,對癌癥的恐懼遠遠超過了心血管疾病等其他慢性病,而恐懼的根源正是大眾對于癌癥的未知和誤解。

那么,為什么說癌癥是一種慢性病呢?首先,癌癥具有慢性病的普遍特點,例如病因復雜、多種危險因素、長期潛伏、病程較長、造成功能障礙等,且其遠比人們想象的常見。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就有相關報道稱,在80歲左右老年人的尸檢中,有1/4左右的人身體內患有癌癥,但這些老人生前并沒有癌癥相關的任何癥狀,他們的死亡也是由于其他疾病或原因。因此,癌癥其實是一種伴隨著衰老而出現(xiàn)的常見疾病。此外,一般來說,大部分癌癥的發(fā)生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從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細胞要經歷多個階段,在癌塊形成之前往往不易發(fā)現(xiàn)。通過早期發(fā)現(xiàn)并進行規(guī)范化治療,癌癥是可以控制和治愈的。

2006年以來,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等國際權威機構紛紛做出糾正,將原來作為“不治之癥”的癌癥重新定義為可以調控、治療、甚至治愈的慢性病。國內資深腫瘤內科權威孫燕院士認為,“其實對普通人而言,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癌癥也許就像糖尿病一樣,僅僅是一類再普通不過的慢性病而已。只要加強預防,及早發(fā)現(xiàn)、及早治療,再加上‘越瞄越準’的新藥,癌癥并沒有那么可怕。”

報道5-(1).png

癌癥是一種“1/3病”

1/3癌癥可以預防

無論男性或女性,長期的慢性感染、吸煙、飲酒、水果蔬菜攝入不足等均是主要的致癌原因。除了這些外部因素外,自身內部因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心理狀態(tài),長期抑郁的狀態(tài)可能會影響代謝、免疫、激素等,與癌癥發(fā)病有密切關系。癌癥的發(fā)生發(fā)展正是通過內外因素長期作用,從正常細胞到癌細胞的緩慢變化的過程。正如《2014年世界癌癥報告》主要作者斯圖爾特教授指出的,“盡管醫(yī)學界在很早以前就已明確認定了很多導致癌癥的風險因素,例如吸煙、酗酒、不健康飲食、肥胖及缺乏運動等,但這些問題在中低收入國家卻依然持續(xù)蔓延。與之相反,發(fā)達國家近年來由于積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癌癥發(fā)病和死亡率均大幅下降。”由此可以看到,“談癌色變”不如“科學防癌,重在預防”!30%以上的癌癥通過不使用煙草、采取健康飲食、保持身體活動和適度使用酒精是可以預防的。

報道5-(2).png

1/3癌癥通過“三早”能達到治愈

緩慢的生長讓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做到“三早”(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特異性血清腫瘤標志物,例如甲胎蛋白(AFP)的增高可預測肝癌的發(fā)生;胸部低劑量螺旋CT掃描成為早期肺癌篩查“利器”;而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檢測技術的發(fā)展,未來也許一滴血、一口痰就可能成為診斷癌癥的重要依據(jù)。2016年3月《癌癥》(Cancer)雜志發(fā)表的美國癌癥統(tǒng)計年度報告(1975-2012)顯示,癌癥死亡率穩(wěn)步下降,整體死亡率下降20%,這正是得益于積極預防、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并進行規(guī)范化治療。因此,近年來對癌癥的相關危險信號、癌癥高危人群的定期體檢等逐漸重視?!禔SCO 50周年——胃腸腫瘤整體進展回顧》一文中指出,美國胃腸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明顯下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成立的胃腸腫瘤研究組,他們進行了大量關于預防及治療的臨床研究和試驗,將胃腸腫瘤治療拓展為類似慢性病的治療模式。正如《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刊登的《癌癥研究200年》一文指出,兩個世紀以來,在“癌癥治療、化學預防、病毒和癌癥疫苗的研發(fā)以及煙草控制等”4大領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步。癌癥研究正從過去的“黑盒子”狀態(tài)展開為今天可見的藍圖。

報道5-(3).png

1/3晚期癌癥通過多學科綜合治療帶來顯著獲益

手術、化療、放療是肺癌三大傳統(tǒng)治療手段,早期肺癌可以治愈,但對晚期患者可以進行“整合作戰(zhàn)”,經多學科綜合治療取得成效,這種多學科綜合治療也被《2016 ASCO美國癌癥治療現(xiàn)狀報告》稱之為“醫(yī)療之家”模式。微創(chuàng)手術、精準放療、分子靶向基因治療、免疫治療的發(fā)展,轉化醫(yī)學的進步,這些都給癌癥患者帶來更大的獲益。目前癌癥的治療也由以前的經驗性治療向綜合性、協(xié)作性、合理性、循證性治療轉變。2012年ASCO共識提出將姑息治療整合入標準腫瘤治療的觀點;相關循證研究顯示,與標準抗腫瘤治療組相比,姑息治療可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并帶來其他獲益。此外,社會心理因素在癌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轉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WHO特別指出:通過姑息治療,可緩解90%以上晚期癌癥患者的身體、社會心理和精神問題。各大癌癥治療權威機構強調需要在全過程中強化對癌癥患者生理癥狀、心理和精神需求的管理,提倡姑息治療應貫穿腫瘤治療的全過程,最終達到控制癌癥的目的。

報道5-(4).png

近30年癌癥治療新趨勢

告別過度治療,走向適宜治療;不以切口大小論英雄;松動了“無瘤”生存立場,開始接納“帶瘤”生存理念。癌癥治療成功的標準不再是腫瘤組織的縮小或消失,而是生存期的延長與生存質量的提升。正如吳孟超院士所講“切除腫瘤并非完全康復的標準,身體達到平衡和諧狀態(tài)才是真正的康復,促癌和抑癌基因同時在人體內存在,就看誰更強大?!北苊鈫我恢委?,走向綜合治理;不再嫉“惡”如仇,逐步放棄“殺無赦”的戰(zhàn)爭模型,接納姑息模型,繼而走向安寧和緩模型,完成從剿到撫,剿撫并舉的轉身。從頑強(絕對)抵抗到豁達生死、慈善助死(尊嚴死),認定患者死亡不是醫(yī)生的失敗,痛苦折磨下無尊嚴、無陪伴的死亡才是醫(yī)生的失敗。

報道5-(5).png

癌癥是一種慢性病,我們必須消除誤區(qū),調整平和心態(tài),積極應對。在此,我們想換一個視角來解讀癌癥,將“CANCER”解讀為C:control控制;A:accept接受;N: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C:confidence自信;E:evolve解決;R:renew重生。正如《重生手記》作者凌志軍先生以一名真實癌癥患者告訴我們:不恐懼,不盲從,不入歧途,走一條正確的診療道路。面對癌癥,我們不能恐慌、抑郁,也不能輕視、漫不經心。應該與親友、醫(yī)護攜手同行,積極與癌癥這種慢性病進行漫長的斗爭,邁向更美好的明天。